为了回报国家社会,奖励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于1990年在全国14所高校设立宝钢教育奖。为使奖项长效化、规范化运作,2005年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宝钢教育基金会。至2023年,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台、港、澳地区)75所评审学校、2家评审单位(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设立了宝钢教育奖,涉及高校120余所。
基金奖励对象为我国教育界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基金在教育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科教兴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产学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评选中,我院李博峰教授荣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李博峰,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GNSS研究团队负责人,曾担任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现担任同济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3)、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2)、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20)、上海市曙光学者(2020)、教育部霍英东青年科学家奖(2022)、第二十一届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2022)。
李博峰长期专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创新研究,在卫星精密定位与导航领域开创并引领了系列特色方向。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连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1、2022、2023)。授权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0项。曾获美国ION优秀论文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星导航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奖励及荣誉。担任国际大地测量理论委员会(IAG-ICCT)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协会教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总体专家组成员等学术职务。
潜心教书育人事业
自入职教师岗位以来,李博峰秉承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标准,以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的高素质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为己任。先后主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独立编写课程讲义1部。近年来先后承担本科生课程4门(其中全英文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2门。累积指导16名本科生毕业设计,其中12人成绩优秀,2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名/年)。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善于营造严谨、自由和创新的学术氛围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6人(含执行副导师11人)、博士研究生16人(含执行副导师3人)。鼓励学术交流,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博士生论坛优秀报告奖及CPGPS国际论坛一等奖等;鼓励国际交流,先后有7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交流。在已毕业20名硕士和5名博士中,5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
李博峰在大地测量GNSS数据处理领域展现了其泓涵演迤的理论功底和学术造诣,教学上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他长期担任本科生课程《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数学大地测量与导航》和研究生课程《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的负责人、主讲同济大学长青课程《地球空间信息概论》,他时刻践行“四个相统一”和“四个引路人”时代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讲课艺术,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征服学生。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李博峰始终坚持课程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让学生们主动思考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创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实践。与此同时,他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践路径,先后主持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程”等多项教学改革任务。例如,在《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卫星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应用方式的同时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爱国信念,树立为国家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李博峰主持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选题(重点规划教材),独立撰写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生教材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三届上海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同济大学育才教育奖励金一等奖、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春风化雨”奖、同济大学2020年度“我心中的好导师”、校级优秀毕业设(论文)奖指导教师、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最佳风范奖等荣誉。
深耕卫星精密定位
2020年7月31日,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卫星导航这项技术逐渐进入国民的视野。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神秘高深的领域,李博峰却早已在此深耕多年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整周模糊度固定作为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是行业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李博峰先后提出了病态、有偏、P范、多频混合模糊度快速固定理论,系统地建立了GNSS混合整数模型理论体系,攻克了整数快速固定难题。与此同时,从时空基准、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多频多模GNSS数据融合理论方法,解决了精密定位应用中北斗/GNSS信号的最优自适应融合,并为异质异构多源数据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他还以提升GNSS定位精度、连续性和可信度为目标,提出了非模型误差概念及其诊断与精细化补偿、数据中断修复、运动学模型自适应的滤波、阵列天线RTK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环境下卫星精密定位的性能,相关工作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认可。
丰硕成果的产出离不开准确而明晰的规划,李博峰很早便提出了“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点上突破,形成一两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由此带动学院乃至整个国内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并以此为支撑,服务我国高精度对地观测系统和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研究思路。正是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李博峰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注重科研战略部署,负责建成了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同济大学北斗分析中心和创新研究与应用中心,率先开展了低轨卫星增强北斗的混合星座的设计和优化方案、精密定轨及预报方法、低轨增强北斗精密定位等关键技术研究,同时聚焦于星地协同综合PNT领域,持续开展低轨星基和CORS地基协同增强GNSS的多源传感器融合定位导航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
杰出成就的背后是国家持续多年的支持。李博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NSS高精度定位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创造性解决了卫星大地测量和导航领域的可信度理论认知不深、手段缺少和方法不足等问题,填补了当前GNSS定位结果的可信度指标缺失或失真的空白,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非模型化误差理论及GNSS应用”提出了非模型化误差补偿理论与方法,建立了非模型化误差的显著性检验理论体系,从根源上回答并解决了定位精度与卫星观测值精度不匹配这一问题,在2020年被评选为年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学科代表性成果。
创建先锋人才队伍
李博峰潜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着力于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于2013年牵头组建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同济大学GNSS团队,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理念,学术氛围浓厚,团队成员互帮互助,讨论科研,分享心得,共同进步。团队以多频多模GNSS系统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背景、以我国当前建设高精度对地观测系统和大力发展北斗导航产业为契机、以服务社会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开展地基星基增强北斗综合PNT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卫星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探索GNSS应用新技术、开发GNSS应用服务软件系统。团队发展10年来,形成了以“卫星精密定位与导航位置服务”为核心的GNSS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低轨增强新模式卫星精密定轨与服务、多尺度卫星精密定位与应用和多传感器融合室内外定位四大研究方向。多年来,团队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检索150余篇,EI检索80余篇),引用7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取得专利/软著30余项。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李博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的育人理念,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李博峰是学术之导、精神之师,他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关怀无微不至,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亦是字斟句酌。他经常为学生的学术论文定稿通宵达旦,也甘愿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宵衣旰食。在课题组的研讨会上,李博峰经常旁征博引,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并指导他们要广泛阅读文献、积累专业知识。虽然课题组内学生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他总能抓住本质,给学生提出宝贵的指导建议。李博峰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除了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相关的idea外,还引导学生们找到idea的方法。生活中,他在为人处世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言传身教,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更加培养学生的普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仰目天穹测经纬,俯身大地做栋梁。数年来,李博峰始终与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同行,以创新性理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为国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应用落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育人和工作方面,李博峰更是尽其所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当作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培养,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教育引导测绘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